- 2023-03-17【學生事務】【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休學逾期未復學暨修...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產業尖兵試辦計畫」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南台科技大學112年度「3月推廣教育...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辦理「碳盤查管理師班」及...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 GiC...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國科會修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國...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轉知-台灣首府大學「第十三屆教育行政與...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樹德科大112年校務研究專題講座【經濟...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陽明交通大學舉辦「112年研究參與者保...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教學實踐研究北區基地辦理「教學實踐研究...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教育部「113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高雄大學辦理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客家委員會即日起開放受理申請「112年...
- 2023-03-16:【秘書室】本校一貫道學系學士班113學年度停招規劃
- 2022-04-20:「秘書室公告」本校自111年4月14日起由唐宇岳教師擔任校長
- 2022-02-16:「秘書室公告」本校自111年2月1日起由唐宇岳教師擔任代理校長
- 2021-05-29:一貫道天皇學院因應新冠肺炎調整上課方式
- 2023-03-17:【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休學逾期未復學暨修業年限屆滿...
- 2023-03-14:【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各班學業成績優良受獎名單
- 2023-01-05:【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2學期碩專班舊生註冊須知
- 2023-01-05:【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2學期日間部舊生註冊須知
- 2022-12-08:【教務處公告】本校111學年度第一學期休學期滿未復學之退學生名單
- 2022-08-25:【教務處公告】110學年度第2學期各班成績優良受獎名單
- 2022-06-17:【一貫道學系公告】立法院獎助國會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作業要點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碩士在職專班新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日間部新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碩士在職專班舊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日間部各學制舊生註冊須知
- 2022-06-08:110學年度畢業生成績優良獎受獎名單
- 2022-05-09:【教務處公告】110學年度第2學期棄選作業公告
- 2022-09-28:【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明道大學:『明道學術論壇』徵稿
- 2023-03-15:數位發展部「DNS公共政策研習營」活動資訊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徵稿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世新大學《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徵稿訊息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慈濟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學報》徵稿訊息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3期徵稿公告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新北市政府文化局112年度暑期大專院校學...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樹德科技大學校《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
- 2023-02-03:【教務處公告】轉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辦理教學實踐研究區域基地計畫...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辦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全年徵稿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南投縣政府2023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徵選簡章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灣大學「第十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產業尖兵試辦計畫」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南台科技大學112年度「3月推廣教育課程」招生資訊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辦理「碳盤查管理師班」及「碳資產管...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 GiCS 第3屆...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國科會修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轉知-台灣首府大學「第十三屆教育行政與課程教學學...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樹德科大112年校務研究專題講座【經濟與文化不利...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陽明交通大學舉辦「112年研究參與者保護倫理講習...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教學實踐研究北區基地辦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及...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教育部「113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甄選簡章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高雄大學辦理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學習成...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客家委員會即日起開放受理申請「112年客家新南向...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明道大學「2023教育與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
講座心得分享:莊子一點靈
講座心得分享:莊子一點靈
黃淑鷲(學士班107級)
感謝研發處郭妍伶老師為提升學生素質學養,本學期費心安排一系列專題講座,邀請各方專業教授蒞臨學院主講。每場講座都很精采,只要沒有跟正課衝堂,後學都儘可能參與,在台下聽講都是收穫豐富的知識饗宴。這些講座中,後學印象最深的是三月八日葉海煙教授主講「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葉老師暢談莊子的逍遙、如何安頓生命,並分享小故事引導思考關於生命、自由、存在等問題,鼓勵大家探查自身與環境、人與他者、有用與無用間的諸多關係,後學因為讀《莊子》有了以下靈感想法,謹與學長們分享!
莊子認為人要與自然共存,不要落入以人為主的狹隘思想。人類生存在這地球,只是各類物種的其中之一,並非萬能主宰,要以謙卑的心量與萬物共存共體,所謂:生命共同體,互相尊重,和諧共存。反觀人類在地球上所作所為,無疑是在自取滅亡,地球生病了,生養萬物的大地之母傷痕累累!因為人類追求物質文明,欲望無窮,大肆砍伐原始森林,破壞生態環境,致使陽光、空氣、水三大生存要素不得調和,自以為是(人定勝天)導致現今生存環境困窘,北極熊無法冬眠,蜜蜂到哪裡去了?空氣PM2.5的威脅,以及現在全世界遭逢新冠疫情肆虐,每天有人確診,各國因應措施不斷,鎖國封城,比比皆是。目前雖然有疫苗藥物但也無法根治,病毒不斷變種更加強大,人心惶惶。人類應該反思改過,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在古人遺世經典中,尋求智慧,開啟生活之道,方能入逍遙之境。
【有用無用,會用不會用】
上天賦予我們靈明本性,因為無明習染,造下因果輪迴不止,生生世世出苦無期。後學常在想:父母這麼辛苦生養我們,一定不會只是要我們來經歷生、老、病、死的苦痛,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做個(有用的人),要如何做?才能是有用的人,我們會不會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去創造大用,而不是只用在追名逐利,金錢遊戲當中,就算此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到頭來也是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立身行道以顯父母,才能發揮雙親大人劬勞養育之大恩大用。
【逍遙從無己開始/逍遙以自然為體/逍遙以無為終結】
人因夢想而偉大,這夢想並非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能引導自己走入正途的「心之所向」境地。偉大也不是所謂功成名就,得以享受榮華富貴的世俗成功。以忘我無私的愛,融入自然,盡己所能,為群體服務,如實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感謝感恩,心地當中育有一片和昫陽光灑落的光明淨土。反思過往,自己為何不能逍遙自在,皆因無明煩惱所染,自以為是的觀點,被狹隘思想所困惑,鼓勵自己走出既有侷限,「人不能逍遙,病在有為」,心是最大的障礙,「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求達到至人、神人、聖人,但求往無己、無功、無名境地修行,超越物質享受追求,不被人操弄,徹悟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讀《莊子》,學莊子,愛莊子,用正向積極樂觀態度面對人、事、物,應對進退不斷的學習,打開視窗,寬闊心胸,去除固執我見,逐步邁向逍遙自在豁達境界。
【庖丁解牛與道場修行之聯想】
一、了解整體道場運作模式,就像庖丁先了解牛體一樣,先用眼睛觀察、探索,依循道場佛規禮節而行,循序漸進。
二、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修道修心,辦道盡心,正知、正見、正確的修辦理念奠定了永續傳承的碁石。
三、族庖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自身所遭遇的任何人、事、物,都是修煉自心最佳的情境教室,遇到挫折不要氣餒,累積經驗,改變方式,調整心態,請教前賢善知識,一定會有所進步,千萬不可自暴自棄,丟失慧命。
四、良庖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自己要堅定道心信念,在天恩師德護佑中,可得遇良師益友,教學相長,精益求精,在修心養性功程中,慢慢撥雲見日,則明心見性指日可待,要堅持到底,長養慧命。
五、庖丁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迴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庖丁解牛的階段養成非常不易,錯中複雜的環境,要如何承上啟下,應對得宜,尤其道場中辦的事是天事,更要小心謹慎,外圓內方,處事八面玲瓏,遊刃有餘著實不易啊!歷事鍊心,但凡相信只要本心大公無私,以天下眾生為己任,偶遇艱難困苦也會有迎刃而解之時,有道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修行菩提道上,就立志成為「庖丁修士」,自體如牛,眾生如牛,提起自性智慧寶刀,解己之苦,解眾生之苦,圓成心愿。
六、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這段功程最難養成,無為而為,最上乘的功法是:忘刀解牛,無相而解。大部份的人認為到達「庖丁」就是最高境界,當站上最高點時切忌;自得其意,沾沾自喜,自以為是,往往久而久之傲才視物,目中無人,則功虧一簣也,著實可惜!君子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藏」值得再三體知,悟之,行之。
在個人修持當中,庖丁就像是能提起自性智慧寶劍,在解牛的過程中如同在割捨自身的脾氣毛病,每個人都朝向庖丁為學習目標,了解自己,修正自己,把自己的習氣毛病用智慧劍,譁然已解,如土委地,斷然俐落。人生修道過程也像在解牛,在聖或凡,與人處事應對當中,我們也是要學習遊刃有餘,凡事順應自然,避開阻障不硬碰,遇到困難,小心謹慎處理,內在心靈精神涵養,自然流露,心與道合,行與道融,道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又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