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2021暑期跨校共學營:佛教詮釋學專題講座

2021暑期跨校共學營:佛教詮釋學專題講座

高守鴻(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109級碩士生)

 

  7/19-7/22很高興參加由一貫道天皇學院與成功大學中文系共同舉辦,總計四天的「暑期跨校共學營:佛教詮釋學專題講座」。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後學謹在此分享個人聽講的粗淺心得。

  活動講座邀請兩位佛學專家主講,一位是佛光大學佛學系郭朝順教授兼系主任,一位是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林朝成教授。四天的課程,郭教授主要解說《華嚴經》精義和佛教詮釋學兩方面,林老師則以分析佛教心理學為主。

  講座第一、二天,由郭朝順老師講授《華嚴經》精義。郭老師首先為學員梳理佛教經典的來源,並提出《華嚴經》可能是由許多不同經書內容集結而成,接著整理了《華嚴經》中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與十地等菩薩行的次第。課程間為了引導學員了解,也舉了許多佛家著名例子來說明,如:「鏡子映照中,現出無數佛像,一佛化為無數佛,無數佛又從此一佛而成」。這兩天的課程除增進知識外,也讓後學讚嘆菩薩修行的刻苦與成佛之不易。

  講座第三天,郭教授著重在佛教詮釋學,首先釐清詮釋學的發展脈絡,如何藉助詮釋學來詮釋佛教經典。對此提出佛教詮釋學需注意的兩個層次:一為明瞭傳統經典、宗派如何去理解佛陀的思想與主張,二為詮釋者須小心理解佛教思想,在其脈絡中進行佛學詮釋的開展。接著,講解所謂「四依」、「二諦」與「四悉檀」等,又舉「三時教」說,第一時佛陀說小乘聲聞法、第二時則以隱密的方式說大乘無生法,第三時則用顯了的方式來說大乘無生法。這些說法似乎有著一種「判教」思想在其中。

  講座第四天,由林朝成老師主講佛教心理學。上午時間,林老師先從宗教與心理學兩者是否可以互相為主題來說,並舉出其中的議題進行深入講解,如:宗教與深層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與心理史學等,也提供宗教與心理學對話的案例,如鈴木大拙與榮格的對話,讓學員們能更有效地吸收這方面的知識。下午時間,以所謂「密契經驗」的研究作為主題與學員分享,並提出需要注意密契經驗在西方多是不能自主感受到上帝的案例。此外,有學員提問:乩童是否可以算是一種密契經驗?林老師回應:「乩童不能算,因為此為人類主動向神尋求幫助,且神予以回應,有可操控性。」這讓後學明白,「密契」作為一種研究方向,也需要謹慎分辨是否造假,或具密契經驗者有精神狀況的問題。

  本次共學營原訂全程住宿六龜神威天臺道場,在一貫道天皇學院上課,因疫情影響改成線上會議,採用GoolgeMeet進行。共學營即將上課前,成功大學中文系高美華主任、一貫道天皇學院李玉柱校長、兩位授課老師,在開幕式對學員深深勉勵。而在四天課程的尾聲,兩位授課老師、一貫道天皇學院朱立澤教務長與郭姸伶研發長,透過閉幕式,感謝一貫道天皇學院、成功大學中文系、佛光大學及其他各校師生參加共學營,相信經過四天密集聽講,大家對於佛學、詮釋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期待未來的暑期能繼續舉辦這樣跨校學習、開拓學識、提升知能的好活動。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