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講座綜合心得

講座綜合心得

余萬益(高雄碩專班107級)

       先秦儒家典籍《論語.學而》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反思當代時空背景中,是否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筆者個人體會是可以的,但要問自己「為什麼而學?」如能清楚明瞭此問題,相信在學習過程中,是興會淋漓的。

  一貫道天皇學院研發長郭妍伶老師在109學年度第2學期,為了培養學生「語言與文化素養」,舉辦一系列專題講座,邀請多位專家學者來學院分享。筆者得聞此訊息後,念茲在茲,故立即選定課程和安排時間前往聆聽。3月26日的講座,主講人為侯榮芳(孟穎)老師,講題:修道三不離。侯老師熟稔三教經典,善用故事引導,以深入淺出的闡述,直探義理核心精神;且處事為人謙恭有禮,散發出《周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之風範。侯老師也是一貫道道場的點傳師,如此行儀風範,值得後學們學習。課程提出:「不離佛堂是佛寶、不離經典是法寶、不離善知識是僧寶」,「修道三不離」是道場中常研究的題目,而「佛、法、僧」是佛教所言的三寶,透過侯老師的會通與詮釋,令我們更深入其中之意涵,從更多元的角度來反思,其中也蘊藏了一個修行者的生命體會。

  3月29日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黃聖松教授,講題:《春秋》人物名字綜論。黃教授治學嚴謹,引經據典,爬梳諸多資料,推論及彙整出《春秋》人物名字的考證。課程首先探討古人「取名」五項原則:信、義、象、假、類。出生時以身上字紋取名是為「信」,期許其德性而取名是為「義」,以身體特徵取名視為「象」,以物品取名是為「假」,以父親有關事物取名視為「類」。次探究「冠字」,並分享研究方法與資料如何蒐集,十分受益。

  4月23日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見川助理教授,講題: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研究。「民間宗教」研究具一定的挑戰性,王教授搜羅了龐大的文獻,並出版民間宗教相關史料、經卷等,幫助研究者可從珍貴的文獻中來探究,實是學術上一大貢獻。王教授學養甚佳,課中詳細述說「學術史」,並列出幾個代表人物與著作,從縱向和橫向歷史脈絡中解析,且考證了諸多經卷版本,擅長從中釐清問題,值得我們學習。

  5月10日邀請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系特聘教授徐漢昌老師,講題: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與現代價值。課程裡可明瞭儒家經典和經學的思想內涵及脈絡。其中亦提到:孔子以「實踐」詮釋經典,此論點筆者非常認同,因「實踐」方能知行合一、內聖外王;明其體,達其用。故詮釋不只是義理上的探討,也是生命的實學。講座中也論述「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差別。徐老師指出:「孔子所謂君子儒,乃在職業上能守道義,以明道行道為主,不合則寧棄職而去。此乃孔子所傳之儒學。」在儒家經典的現代價值,徐老師則說:「揭示生命的意義、提出生活的常規、追求人際的和諧。」由此可知,儒家經典能融合於當代社會,並實踐出經典的價值。

  以上專題講座,從不同專家學者的講述和問題答覆中,可學習到:經典詮釋、義理會通、提煉問題意識、研究方法、文獻分析、如何蒐集資料等,彷彿對求知若渴的學生,下了一場及時雨,滋潤了學識,增廣見聞。課後再細細品嘗及反思,或許能慢慢培養出豐厚的學養,亦可實踐於生活中,體驗一以貫之的精神。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