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109-2語言與文化素養培力系列活動回顧報導

109-2語言與文化素養培力系列活動回顧報導

郭妍伶老師

 

  後學本學期負責研發處暨推廣教育中心、儒學研究中心三個單位,並配合課程協助執行教育部深耕計畫,承辦提升語言、文化素養、研究風氣等相關主題活動,規劃一系列學術講座、工作坊、校園徵文比賽、暑期跨校共學營,合計十五項活動。自三月起陸續舉辦,直至五月疫情升溫,尚有兩場實體演講延至110學年度再行辦理;至於暑期跨校共學營,則改採線上遠距方式。這些校內活動參加的對象,包括本校專兼任教師,以及學士班、日碩班、碩專班學生,還有校外前來旁聽的研究生。以下簡略介紹十三項已執行活動之主題與內容。

  第一場:3/8(一)推廣教育中心公益講座,邀請成功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現任成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授葉海煙老師,講題是「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葉老師學識淵博,兼採東、西方哲學,幽默風趣地暢談莊子的逍遙之道、安頓生命之法,並分享小故事,引導思考關於生命、自由、存在等問題,鼓勵大家探查自身與環境、人與他者、有用與無用之間的諸多關係,瞭解凡有追求前,應該先認識自己,體會箇中滋味與意境。

  第二場:3/15(一)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中文能力提升講座,邀請成功大學現代文學所碩士、業界寫作班負責人林政誼老師,講題是「提升寫作力,投資自己的未來」。林老師解說閱讀技巧、寫作發想方法,強調讀與寫之間關係密切;進而搭配練習,激盪拋出觀點、創意,感受寫作的重要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勉勵大家多讀多寫,嘗試分享故事,將生命體驗化為美好良善的文字,將能感動更多人。

  第三場:3/22(一)推廣教育中心公益講座,邀請靜宜大學中文系簡佩琦助理教授,講題是「彌勒圖像與信仰──流傳與演變」。簡老師的專長是敦煌學、佛教藝術、圖像學,去年(2020)在高雄碩專班演講,介紹敦煌佛經故事、水月觀音造型發展,內容生動精采,此次則接著帶領大家瞭解彌勒圖像的源流和演變,搭配簡報,深入淺出地勾勒信仰圖像所蘊含的宗教、歷史、藝術等多元精彩面向。

  第四場:3/26(五)推廣教育中心公益講座,邀請常州組點傳師、靝巨書局負責人侯榮芳(孟穎)老師,講題是「修道三不離」。侯老師在美國傳道二十餘年,往返臺、美之間的道場,講課、編注經典、錄製有聲書等,影響甚廣。侯老師談「修道三不離」,以自身經驗和幾則小故事,分享如何真正做到不離道場、經典、善知識;更提醒修道及學修之人應謹慎,避免文字障,才能不被侷限或迷失。

  第五場:3/27(六)高教深耕計畫補助華語教學工作坊,邀請明新科技大學華語中心陳顯衢老師,講題是「華語教學無國界:數位工具介紹與應用」。陳老師介紹多種好用的教學軟體,讓大家認識這些APP,帶領學員實作,並引導思考將實體課程的活動,轉化為可線上操作的方案。陳老師結合課堂實務,講解精彩風趣,讓人體會到線上授課是一門功夫,需投注大量精力設計課程、測試效果,才可跳脫空間限制,達到教學無界限的目標。

  第六場:3/28(日)高教深耕計畫補助華語教學工作坊,邀請東吳大學華語中心楊雁婷老師,講題是「初中級華語教材教法」。楊老師介紹國內華語中心目前使用率最高的幾種華語教材,講解編寫理論、優缺點,說明如何針對外籍生的程度選擇適用的教材,並藉由分組討論、實務演練,回饋修正意見,讓每位學員掌握教材設計和課室運用的技巧。

  第七場:3/29(一)儒學研究中心講座,邀請成功大學中文系黃聖松教授,講題是「春秋人物名字綜論」。黃教授透過九則史傳紀錄,從縱向字音演變,橫向文獻比對,多方考索,梳理證據,找出箇中真相;並藉由深入淺出解說經典的方式,引導同學瞭解論文選題、材料甄別、文獻解讀與詮釋等技巧,及如何拓展可行的研究方向。

  第八場:4/12(一)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中文能力提升講座,邀請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林宏達助理教授,講題是「CWT全民中檢應考技巧」。「全民中檢」乃以中文能力設計的檢定考試,成績可作為徵聘人才的語文表達能力參考。林老師介紹考試分級和訴求,解析考題類型,分享應考方法,並讓大家嘗試作答,搭配破題練習、意見回饋,使同學們得以具體掌握準備的方法。

  第九場:4/23(五)儒學研究中心講座,邀請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王見川助理教授,講題是「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研究」。王老師回顧學術史發展情形,扼要介紹重要的研究代表人物與著作,及相關史料、出版文獻,再解說背景和相關知識,引導我們對民間宗教與一貫道學發展史有更全面的認識。

  第十場:4/27(二)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習營,邀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胡其瑞老師,講題是「《DocuSky系列Ⅰ》從數位典藏到數位人文──數位時代人文研究取徑的典範變遷」。詳細內容另見電子報專文報導。

  第十一場:5/10(一)儒學研究中心專題講座,邀請文藻外語大學應用華語系徐漢昌特聘教授,講題是「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與現代價值」。徐老師從三層面來談,著重經典詮釋脈絡,如何貼近生活,如何讀書、讀經,將經典實踐於日常。例如談君子儒與小人儒的分別,如何成為君子儒;強調一顆心如何感動、帶動其他心靈,進而引起共鳴和回饋。徐老師以儒家精神為中心,引領思索經典與生命融合,化作生命美善的可能,從而彰顯儒家與世推移的現代價值。

  第十二場:5-6月執行高教深耕計畫補助「中文書寫表達競賽──極短篇徵文比賽」。本次徵文要求以極短篇形式呈現,不限制題目,鼓勵同學盡情發揮創意。參賽作品共計十九篇,投稿學生來自大學部、碩專班。寫作的題材多元多樣,想像力豐富,寓情於文,馳騁筆端。有以真實生命經驗、生活情感作為題材,也有都市懸疑、青春校園、超商狂想、物我生死、仙俠奇談等。得獎名單與作品分享,另見電子報專文介紹。

  第十三場:7/19-7/22學院與成功大學中文系共同舉辦「2021暑期跨校共學營:佛教詮釋學專題講座」。這是繼《易經》、《大智度論》後,第三次合辦共學營。前兩次都是全程住宿神威天臺道場,從早到晚都有共讀課程,這次受到疫情影響,改採遠距線上方式,安排於白天時間進行。四天共學營詳細內容,另見電子報專文介紹。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