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讀書心得分享:《六祖壇經4.0》

讀書心得分享:《六祖壇經4.0》

賴建攸(日碩班109級)

 

書名:《六祖壇經4.0》

作者:王溢嘉

出版社:臺北市有鹿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2018年6月

 

  作者以淺顯易懂的口吻,述說《六祖壇經》重要的幾個思想,連沒有佛學底子的後學也能藉以窺見《壇經》的思想。書中很少使用佛學專有名詞,作者詮釋思想的方式,是以現代例子來表達,或用科學實證結果,引導讀者進一步深思《壇經》的核心思想。六祖惠能禪宗一脈注重的是「自性」的修持功夫跟觀念,書中有些許行為跟心理的實驗,再加上作者本身對《壇經》的理解,現代知識領域廣泛與禪宗的智慧深度,使整本書帶給讀者很多的啟發,提供了現代加上以往思想融合新觀點的另一面向。而原本《六祖壇經》有十章節,經由作者內化後,將書中大綱分成四個章節:起信、實踐、療癒、超越。起信是描述六祖惠能從平凡人到肯定成佛的關鍵轉變,之後要成佛必須以行動來落實思想,再實踐後的感受讓心理與觀念的轉化,自性心理是清淨的減少憂慮,超越有作者的獨特的看法,回顧過去的自己經由起信、實踐、療癒歷程,重要是「自性」的認識到「自性」的清淨心。

  在六祖惠能聽聞佛經決定出家修行時,有一個重要的觀念貫通整部《壇經》,因此要達到聖人或是神人的生命境界,成聖成神成佛的因素只有一個,不是外在、有形的條件,而是人人本有的內在靈性。六祖肯定於生命的無盡藏,聽從內心靈性的召喚,前往向五祖黃梅求法。禪宗的修行功夫圍繞著「心性」,也是稱為佛性。五祖等待機緣成熟,對門下徒眾宣布欲出生死苦海,必須取自內心的般若本性,因為對佛教來說人生的現實面是尋求解脫,經由體驗人生之無常看世間為塵緣產生強烈的出離心,從而回到認識本性到覺醒佛性。因此,六祖惠能講法時較常用「自性、本性」來讓聽法者認為是跟自身相關的,不只是佛才有而是人人皆有的,本性相對能夠體會的到,故聽法的眾生關注就是進行內在的功夫本性的活動。人的心有善有惡,兩邊之見是相對所生的概念,為了截斷思流不在念念有所滯礙,六祖對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是明本來面目。」本性修行功夫的好壞,是自身在過程中是去掉多少不是本性的部分。如同本性中有良善與邪惡,去蕪存菁去一分人心復一分光明,恢復本性即是本體受到無明煩惱遮障的一個狀態。作者提到正能量並非是六祖禪法,人被煩惱障礙助也可能被「正向」所綁住,因為人會執著成為住相起念,所以認為以正念來觀照世界與自身,就是明心見性,而明心見性了就能讓人產生正能量,這並非是禪宗的意思。疑問品第三:「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人有善惡之念但本性沒有相對,大部分會有善惡念住相執著來障礙住本性,而且沒有善惡與個人主觀意識,才能是明心見性,是內在的心靈活動。書中強調自性、智慧並非是從外習得的能力與理解,智慧是人的高級綜合思維,用沉穩、篤定、明確的從心底的想法,這個從心底油然而生的想法,能夠明瞭全局悉知事物,理解成觀照一切不被纏住的覺知能力,六祖所說的「般若之智」是人的智慧。懺悔品第六:「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智慧是內在自性發揮作用,六祖的意思是,若太著重於外境而忽略內在自性,就無法領會禪宗的核心。五祖對六祖說經完畢語重心長的咐囑:「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因此佛法真諦聽聞以後,還是要靠自己領悟理解,才會知曉箇中滋味。六祖強調自悟自解自度的三個原因,一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拈花微笑師徒心印,一切盡在不言中,以心印心靠自己領會;一是本性俱足能生萬法,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自性之中本有,循指見月的方式來與諸經契合道理;一是自性般若之用,六祖的心很是敏銳,感受傾聽體會自性。運用自人類集體淺意識的大智慧,透過三個自力的方式,他的「知」主要來自他善用「生而有之」的一些根苗,加上弘忍的開示與先後聽經心得,自己花時間認真去思考、推敲、融會貫通,並在身體力行中自悟、自解、自驗出來,提出自我實踐的方法。六祖將佛教重新詮釋成內在修行的義理,我們要皈依的對象也就隨之從外在轉為內在,原來皈依的佛法僧是屬於外在的信仰,懺悔品第六:「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佛者覺也,不邪迷遠離財色等慾望且要知足;法者正也,念念無邪知見、念頭,也沒有我執的驕傲貪愛等執念;僧者淨也,在塵不染塵,愛欲憂歡境界都不染自性。對於眾生之所以為「迷」的原因,六祖惠能提出要修正的關鍵是心產生「煩惱、執著」。六祖說法皆對世間眾生所犯自然的產生貪嗔癡,佛教對六根、六塵、六識的相,形容那是虛實的融合,《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是它的表象或假相。書中寫道我們能夠了解的感知,從六根收集回來的訊息,在大腦皮質中的特殊顯影,並非是真實的一面,由此建立起來的經驗和感官是可疑的。念是內在的想法,相是外在的現象,無住就是心思不要停留、執著於某些內在的想法或是現象,此即六祖所說:「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六祖有一法門:「無念、無住、無相」,作者的詮釋是無住,並不是理解成不去記憶事物。無住是心中能夠在記憶時存進大腦也能忘卻它,理想的無住也應該是「住而無住」,也就是說會有記憶但卻不會停留於該記憶。六祖將無念、無相、無體統整成「一行三昧」,心只有一個能悟的也是自心,行由品第一:「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證。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六祖對於自性的智慧從三個面向談「心」的禪,保持清明的心性,不起妄念是正定,心裡升起要清淨念卻是淨心起妄念,因而障礙本性。修行並非要追求什麼,而是恢復原本就有的清淨。內心清淨不亂就是「定」,是六祖頓教禪法的改革。禪定是修行的一種,藉教悟宗的方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無名煩惱根深於心中,長久下來形成個性或是思維的習慣,不如說是我們對這些情境的想法,也就是來自虛妄的認知,不知不覺地陷入於自憐自艾的情境,定慧品第四:「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在清淨時,離開虛幻的煩惱,了解塵緣的生滅性,減少於執著的次數,在實踐篇提出一個方法,用「離」的角度來觀察,那煩惱其實是人自尋的,總是能帶給人負面的影響,因為那些錯事、蠢事、壞事並不虛妄,一想起來依然讓人無法釋懷,它們是所謂的「心靈膿傷」,必須經過適當的引流、滌濾和淨化,才能完全化解掉。因此,作者從接受自己有塵勞的遮障,找到心理像被黑雲遮蔽的原因,透過「無相懺悔」、「無念、無相、無住」的實踐後,放下煩惱,讓心靈回復清淨。讓錯事、惡念永不復起的改過決心,經過這樣的懺悔讓過錯得以反省,沖淡放在心底的罪惡感,也淨化心靈中造業的念頭。六祖的法實踐起來,按照法門內容行持,越能覺得清淨自在無礙,一行三昧直至內心清淨,會從實踐中找到可以受益的事。能療癒過去、未來煩惱的心,讓現在的心清淨,是因為連「我執、我相」都放下後,煩惱無明隨之也不存在了,《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過去、未來、現在心全部放下,回到本來面目,即是邁向超越的一個新境界。

  閱讀至書的最後一章超越4.0,作者深入《六祖壇經》的思想後,將自身的經驗理解,引導著讀者認識自性開始,聽從內在聲音的指引,讓生命發覺自性跟清淨心是覺悟的開始,從知道境的「虛妄」在來學習真心跟妄心,以及所犯錯時永不復起的懺悔決心,在真心中於相而能夠「離相」,逐漸累積這樣功夫後啟發自性中的般若之智,用來破除文字、煩惱的遮障。在六祖定慧一體的主張中,既然自性只有一是本體,那般若之智也為一,煩惱即菩提是在修行的過程中,般若品第二:「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來讓心清淨的正定才是禪,可以轉化自身被煩惱所傷的心,懂得用觀察的方式不被煩惱纏住,且要讓善或是惡都放下使心清淨的本來,讓本性逐漸呈現達到療癒的作用。禪的生活其實是外在客觀條件並沒有改變下,思想觀念的提升,心外無佛且內心常生智慧的肯定,能夠超越了過去自己的思想、觀念,從凡夫地直至佛地,先是自我得超越,義理行而上的超越,般若之智的超越,進而活出所謂「真實」不虛的人生。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