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讀書心得:《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韋慶惠(學士班108級)撰文

 

書名:《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作者:劉君祖

出版社:臺北市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六祖惠能以法惠施眾生,能作諸佛菩薩濟渡眾生之事。因嚴父早逝,遺留下年老的母親,日子艱苦貧困,只好靠賣材為生。他聽到《金剛經》當下悟道,碰到了貴人指引幫助,於是前往黃梅五祖求法。〈姤卦〉:姤,遇也。善緣、惜緣、成就之緣。「姤之時義大矣哉!」時位、意義太深奧了,此機緣開啟了六祖一生弘法利生。

    《六祖壇經》共分十品。〈行由品〉:闡述六祖求法、得法、說法,使人人皆得本來面目,方便在家修行。姤卦敘述人生的不期而遇,第五爻爻辭:「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九五剛中居正,含藏章美,以此求遇,必有賢才自天而降,人生機緣成熟,一剎那間可能徹底改變命運。爻變成鼎卦,革故鼎新,開創了意想不到的機運。六祖最後修成的境界為不變的〈益卦〉,內卦「震」為自性、生命主宰,外卦「風」為教化,自覺覺人,利益眾生。〈般若品〉:六祖宣講佛法,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眾生皆有般若妙智慧本性。《易經》講剝極而復,〈剝卦〉就是空五蘊,〈復卦〉證見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能解脫眾苦。宋朝柴陵郁禪師的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而今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金剛經》云:「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人生在世,為塵垢所蔽,身心勞困,至堪悲憫,人在輪迴中,無有出期,唯受明師直指者,能上法船,頓成一切佛,心佛衆生,本是一體,所差者迷與悟了,凡夫皆具有潛在佛性,世俗煩惱中蘊含菩提智慧,前一念癡迷,就是凡夫;後一念開悟,就成佛。前一念執著於世間境相,就是煩惱;後一念超越境相,立證菩提。〈疑問品〉:六祖開示:「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謙卦〉卦爻全吉,圓善有終。《彖傳》:「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居尊位者,氣必不傲,處位卑時,其氣必不餒,品行也十分高貴,而無法超越。《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履卦〉、〈謙卦〉、〈復卦〉,都跟禮有關。謙以制禮,履以行禮,克己復禮。《金剛經》前半部講離相,排除虛妄事相的干擾,下半部講離念,從根源處戒絕。〈定慧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損卦․大象傳》:「君子以懲忿窒欲。」去除忿怒、貪欲。〈坐禪品〉: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艮卦․大象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山乃自性源頭,主人當家,素位而行,處處合乎道。〈艮卦〉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正是無我相,無人相。遠離我執,一旦人心去道心生,修成正果。

    〈懺悔品〉: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自性真懺悔,皆在發揚本自具足之良知良能。《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艮卦〉止欲修行,第四爻:「艮其身,無咎。」反求諸己,克己復禮,返本復始,止於至善。不造身業。第五爻:「艮其輔,言有序,悔亡。」抑止其口,不使妄語,不造口業。第二爻「其心不快」心做不了主、第三爻「厲熏心」利益薰心,不造意業。無相懺悔法可消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犯的罪過,及行為、言語、思想方面做到三業清淨。

   〈機緣品〉:六祖的因材施教,啟示了不少弟子。「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指」誦經不如讀經,讀經不如悟經,悟經不如破經得源,源即一,一卽本來面目。《楞嚴經》「萬法所生唯心所致」,心便是學道者所要體悟的本來面目,主人翁。〈頓漸品〉:南頓北漸。南宗活潑得多,頓悟成佛,南宗是六祖嫡傳,一切回歸自性,自性生萬法,這是頓宗,北宗是神秀,循序漸進修行,讀經中規中矩。〈漸卦〉循序漸進,鴻雁齊飛,過程似漸悟。頓悟就像《解卦․彖傳》:「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瞬間大徹大悟,猶如用徹悟之箭,破無始無明,我法二執,方得以證究竟,當下解脫。〈護法品〉:天子禮遇一代大明師,以「有緣遇著佛出世,無緣遇著佛涅槃」爲喜,然禪宗所重的非此形相,而是如何了悟心傳,見性成佛,本文強調煩惱、智慧、照見,本性一如,三法不離一體。〈付囑品〉:自六祖之後,道傳火宅,不再傳衣鉢,這種大開普渡的方式,正是大乘佛法的主旨。又「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一語已證明於今日眞理的普傳,正是火宅栽蓮花的實證。《易經》乾、坤二卦,有用九、用六。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用六「利永貞。」整個《易經》就是教我們陰陽之變所追尋的最高境界。

    六祖的世壽是七十六歲,在二十四歲得五祖傳授衣法,三十九歲時落髮受戒,說法利生共達三十七年。萬法唯識變,一切唯心造,心淨即是佛土淨。六祖此生所傳之道,是人人具足的。他一再囑咐世人:「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真理,是共證菩提覺路的不二法門。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