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3-17【學生事務】【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休學逾期未復學暨修...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產業尖兵試辦計畫」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南台科技大學112年度「3月推廣教育...
- 2023-03-17【其他公告】【推廣教育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辦理「碳盤查管理師班」及...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 GiC...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國科會修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國...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轉知-台灣首府大學「第十三屆教育行政與...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樹德科大112年校務研究專題講座【經濟...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陽明交通大學舉辦「112年研究參與者保...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教學實踐研究北區基地辦理「教學實踐研究...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教育部「113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高雄大學辦理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
- 2023-03-17【其他公告】【研發處公告】客家委員會即日起開放受理申請「112年...
- 2023-03-16:【秘書室】本校一貫道學系學士班113學年度停招規劃
- 2022-04-20:「秘書室公告」本校自111年4月14日起由唐宇岳教師擔任校長
- 2022-02-16:「秘書室公告」本校自111年2月1日起由唐宇岳教師擔任代理校長
- 2021-05-29:一貫道天皇學院因應新冠肺炎調整上課方式
- 2023-03-17:【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休學逾期未復學暨修業年限屆滿...
- 2023-03-14:【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1學期各班學業成績優良受獎名單
- 2023-01-05:【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2學期碩專班舊生註冊須知
- 2023-01-05:【教務處公告】111學年度第2學期日間部舊生註冊須知
- 2022-12-08:【教務處公告】本校111學年度第一學期休學期滿未復學之退學生名單
- 2022-08-25:【教務處公告】110學年度第2學期各班成績優良受獎名單
- 2022-06-17:【一貫道學系公告】立法院獎助國會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作業要點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碩士在職專班新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日間部新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碩士在職專班舊生註冊須知
- 2022-06-17:111學年度第1學期日間部各學制舊生註冊須知
- 2022-06-08:110學年度畢業生成績優良獎受獎名單
- 2022-05-09:【教務處公告】110學年度第2學期棄選作業公告
- 2022-09-28:【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明道大學:『明道學術論壇』徵稿
- 2023-03-15:數位發展部「DNS公共政策研習營」活動資訊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徵稿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世新大學《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徵稿訊息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慈濟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學報》徵稿訊息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43期徵稿公告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新北市政府文化局112年度暑期大專院校學...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 2023-02-14:【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樹德科技大學校《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二十...
- 2023-02-03:【教務處公告】轉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辦理教學實踐研究區域基地計畫...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辦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報》全年徵稿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南投縣政府2023南投縣玉山文學獎徵選簡章
- 2023-02-03:【一貫道學系公告】轉知國立臺灣大學「第十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崇右影藝科技大學「產業尖兵試辦計畫」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南台科技大學112年度「3月推廣教育課程」招生資訊
- 2023-03-17:【推廣教育中心】中國文化大學辦理「碳盤查管理師班」及「碳資產管...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 GiCS 第3屆...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國科會修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國內研究生出...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轉知-台灣首府大學「第十三屆教育行政與課程教學學...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樹德科大112年校務研究專題講座【經濟與文化不利...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陽明交通大學舉辦「112年研究參與者保護倫理講習...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教學實踐研究北區基地辦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及...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教育部「113年度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甄選簡章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高雄大學辦理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學習成...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客家委員會即日起開放受理申請「112年客家新南向...
- 2023-03-17:【研發處公告】明道大學「2023教育與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
讀書心得:《我是誰:找回快樂與自由的隨身練習》
余萬益(碩專班108級)撰文
書名:我是誰:找回快樂與自由的隨身練習
作者:楊定一
出版社:臺北市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年7月
現代有關修行書籍可說是汗牛充棟,但作者兼具企業家、科學家、醫生多種身分的並不多。此書作者楊定一博士從小被視為神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取得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大學「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生化及醫學雙博士,27歲當上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主任,也是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出版著作甚多。他所著的《我是誰:找回快樂與自由的隨身練習》,雖從書名看不太出來是修行類書籍,但引言中就直接提出「中國禪宗」傳承「參」的方法。
引言開宗明義說:「『我是誰』是古人留下來最徹底、最有效的心理療癒。」近年來疫情在全球蔓延,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造成許多人心理壓力,大家也藉此更注重身、心、靈健康的相關資訊,「心理療癒」的方法亦是重要課題之一,而方法涵蓋層面很廣,有從心理學、醫學、哲學、宗教修持等。書中指出:「我在《不合理的快樂》已經以相當多的篇幅來表達『我是誰』―『參』的系統,但是總認為少了一個練習的層面。所以,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從第三章到第十六章後面都有一個「練習」的方法,幫助我們跳脫頭腦的制約,不侷限在知識層面,而能在生活中做出來。
第一章提到:「人只要有念頭,就從本來很單純的靈性中心,也就是不分別、一體的「心」探出頭來,做了一個分別,進入了腦的狀態。」,「一體」在《三藏法數》的解釋為:「一體者,常住真心之體也。自性清淨,一體無二;妄想忽生,境界頓現。於是有情眾生,無情國土,從一真心,妄分為二。當知有情無情,皆是眾生自心所變,實非外物。故頌云:情與非情共一體也。是也。」一體為我們的自性本體,清淨無妄、無形無相,不能用頭腦來想像和認識,因頭腦的運作需靠「二元對立」來認知,故產生了分別,形成了意識、念頭、形相等,妄想起則落入二元、遠離一體,而產生了煩惱、壓力等。內文又說:「我們的腦不只是投射出一個世界、一個宇宙、一個生命,而且都站在一個共同點在看、在體驗一切,這個共同點就是『我』。一生所體會到的一切,都是站在『我』的角度在看。沒有『我』,也就沒有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很少可以觀察到這一點,也就這麼被虛構的『我』帶走,以為這一切是真的。」上述說明了「世界、宇宙、生命」虛構不實、是我們頭腦投射出來的,「我」也是虛幻的,此段亦可呼應前文《三藏法數》說:「當知有情無情,皆是眾生自心所變,實非外物。」而要領悟此處,就不是用頭腦來研究或閱讀大量文獻來理解,剛好相反,一切都要放下,不要有念頭,過程需要「自己修證」,不以語言、文字來表達,可以表達出來的,都已經離開實相,已落入二元,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是靠二元對立來呈現的。至於怎麼跳出頭腦的二元對立?楊博士則說:「我們頭腦發展的方向是往外,以前是往外尋,往外分岐,岔出種種分別;現在是回頭走,往內看,落回心。從頭腦,回到無思無想、一體、不分別的『心』。」又說:「一個人要解脫,要透過一個完全顛倒的迴路―從腦,回到心。」上述從頭腦要回到「不分別的心」,而對「心」的詮釋,則各有不同論述。一貫道十五代祖師王覺一《理數合解.大學解》云:「而心亦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不同。」筆者認為楊博士所指的「不分別的心」則是王祖所說的「道心」。王祖在《談真錄》云:「道心乃清淨之心,無心之心也。」而如何回到心?楊博士說:「要回到心,最直接、最快的方法就是―只要念頭一進來,就緊跟著追問這個念頭或『我』的來源是什麼,看能不能把『我』的根源找到。一路跟追到底。這就是『參』的觀念。只要有念頭,情緒一來,萎縮產生,就接著「參」―誰,有這個念頭?誰,有這個情緒?誰,有這個傷痛?……當然,在痛的,是我。反彈的,是我……這樣子,有任何念頭、感受,都用這個方法一路不斷地去尋。無論『我痛』……都集中在『我』―『我是誰?』這麼一來,樣樣都集中在『我』,只要參下去會發現―全部知覺、感受、念頭的來源,其實也只是『我』,都是『我』。『我』,又到底是誰?這個問題一問下去,沒有一個答案。最後,全部答案都有了。沒有答案,本身就是答案。」以上楊博士所帶出的方法―「參」即是本書的「核心精神」。參到最後不是要追求一個答案,有答案就變成用頭腦的功能,透由二元對立找出一個答案。參剛好是完全相反,不要用頭腦,不要想答案,不要給定義,這時會有一個無思無想的空檔,從腦回到心。這個參的方法,跟禪宗的「參話頭」有相同之意旨,《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一書提及:「所謂『話頭』,虛雲老和尚解釋為:在尚未有這一句話之前是什麼?也就是說,參話頭目的,是要知道在尚未有語言文字可以表達之前,那是什麼,而不是要去解釋這句話頭。沒有語言文字,表示一切語言文字皆無法表達,事實上,此即不可思議。不可思,是無法思考、揣摩;不可議,表示無法以文字表達,不可思不可議即是話頭。」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教誨中也提出「探究我是誰?」的方法,內容與楊博士所述異曲同工,故此修行方法,就不是用頭腦來吸收學習,需經過自己的實修,才能體悟。
現代人於變化無常的環境下,容易用「批判」的角度來看待事情,造成種種不愉快,在書中〈第七章.不批判〉指出:「批判,是我們全部煩惱的來源。」故我們要找回快樂,必須處理批判的習慣。書內又說:「然而,站在整體,沒有什麼東西叫做「罪」。也沒有什麼東西叫做「好」、「壞」,有意義、沒有意義,有目的、沒有目的,公平、不公平,善人、壞人,修行、世俗。假如連人、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頭腦投射出來的,那麼,去批判好壞,本身就是個大妄想。」以上楊博士站在整體(一體)的角度,來解決「批判」之問題,也說明這些都是頭腦投射出來的,整體沒有這些對立。此章後面「練習」的部分指出:「只要任何念頭起伏,想做一個判斷或批判,告訴自己:這個不是我。這不是真實的我。就連看到最美的風景,還是提醒自己:這不是真實。不是真實的我。這一切,還是頭腦投射出來的。」利用這個方式可不斷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都不是真實,都是虛幻的,既然不是真實,就不需要再起一個批判的念頭,漸漸的念頭自然減少。
楊博士《我是誰:找回快樂與自由的隨身練習》一書中,述說我們要醒覺、領悟,想從頭腦的「二元對立」回到「一體」不分別的心,可運用「參」和「臣服」的方法,也帶出許多「練習」,可以幫助我們運用在生活中,其方法則必須透由自己實際篤行,才能真實體會和受用,若只是用頭腦閱讀,就會變成一般的知識,對書中內容則很難理解。故此書特別強調如何落實,並提供方法步驟,對修持想有所體證的行者,值得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