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講座心得:從諮商輔導談道場關懷成全的同理心實踐

李宜家(學士班108級)撰文

 4月25日,學院邀請陳宥楹老師主講「從諮商輔導談道場關懷成全的同理心實踐」線上講座。講者一開始先提到助人者的人格特質,助人者要能「主動去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喜歡與人相處、保持穩定的情緒、了解自己、時時自我反省、真誠待人、保持開放的態度、具備溝通技巧、具有敏感度、擁有廣博的知識」。後學從中逐一自我檢視,發現自己擁有的並不多,需要就自己的不足之處去培養相關能力。其中,「保持穩定的情緒」要能自我調適心理的不平衡狀態,同時,對外在的事物也要以客觀的角度來評論,這對現階段的後學而言,十分不容易!常常因為生氣、發火,導致衝動行事,甚至把壞情緒給身邊最愛的人。後學要好好學習對事不對人,理性面對事實,轉移當下注意力,避免被情緒吞噬。懂得梳理內心的聲音,才能順利解開情緒的結,做情緒的主人,生活就會快樂很多很多。

 後來,講者為我們說明同理心的概念,「關心對方所關心的才是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同情心」。有同理心的人,與人交談時會以對方為中心、會時常提問,與對方架起心靈橋樑、建立好感,也會以對方的眼睛看、耳朵聽,用對方的心去感受。後學分析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差別是: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情緒、想法、立場、行為等,有真正的理解,是用我認識的他,去想像他的反應;而同情心是在情緒上和他人產生共鳴。

 我們不能自以為了解,就用我們所謂的標準,來評斷他人正面臨的困境。以前安慰別人時,會說一些看似很正面的話,例如:「往正面想就好了、沒那麼糟啦、不要那麼負面,這樣你會越想越難過……」,後學這樣的回應其實否定了對方內心的感受、否定他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善意的,卻會讓對方感到更加難受。後學現在了解到:想理解他人心之所想,溝通技巧是重要的一環,過程中嘗試擇要、總結對方的話,提問時盡量使用開放式提問,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直接讓對方解釋,藉此讓對方分享更多,表達出他的想法和感受,這樣能避免問出冒犯他人的問題,要有體諒的心,而不是一直用自己所認為的方式去做;也要練習傾聽,全心全意地投入與對方的對話之中,留意對方的語調、情緒、身體語言等等,如此一來,對方感受到真誠,就會慢慢地打開心房,說出內心話。同理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可是通過練習會越來越好。

 作家田雄二曾經指出:「一個由『關心』與『體諒』組成的世界,如果運轉順利,就會成為一個最完美的世界;但一旦某個齒輪沒有銜接好,就會變成充滿憎惡與扭曲的混亂世界。」如果人與人相處能多一點感同身受,或許就能少製造一些傷害。用同理取代批評,學習理解他人,相處才能更自在。

 最後,把這個演講跟「道場關懷成全」連結在一起,如同宜芳老師在課堂上說的:「關懷成全貴在慈悲與智慧兼俱,每一次的了愿,會有不同的領會與體悟,啟發更多的菩薩心(行),道情的溫暖與支持,足以陪伴每位修道人歡喜走在學修及行道了愿的道路上,要常伴在有緣道親身旁,隨緣盡心,相互勉勵、提點。」後學正在努力成為一位好的助人者,努力肩起上天交付的使命,加緊把握機會,扶助彌勒成大道,接引有緣眾生入道,引更多人上法船,讓他們建立對道的信心,一直在船上,護守本愿與初發心,永不退轉。除了渡人求道外,更要成全每一位已求過道的道親們,認識天時之緊急,儘快來修辦道、行功了愿,而不是僅以求得寶貴大道為滿。成全人的心,不能因為他們不再來就不理他們、對他們不再關懷,若多給他們一些關懷鼓勵,他們就能生出慈悲與體諒的心,這樣大家才能手牽手、心連心,一同修道、辦道。修道有道伴、同修,彼此時時刻刻噓寒問暖、關懷照顧,修起道來會更加快樂。

 「愈清明、自在及安定的心,覺知能力愈能自然運轉,並啟發內在無限的智慧,做出明智的抉擇及合宜的應對」,沒有人不想被看到、被理解、被認同,大家要燃起希望、提起信心,涵養一顆關懷他人的心,在艱難的時候,互相陪伴、鼓勵、同行,同心協力,修辦的路要堅持到底,一起用愛與慈悲創造祥和世界!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