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沓冥:茗香人文茶道講座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唐)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本校為了提升素養,陶冶身心,特舉辦美學講座,邀請張偉倫老師蒞臨指導。張老師是中華茶藝中階研究員、中國大益茶道院職業茶道師(初階),擔任社區茶藝班老師及天佑佛院、天倫道場茶道班指導老師。講座規劃一系列課程,訂於10/4 、10/11、10/18、11/1、11/15、11/29、12/13、12/27共八天的周四晚間七點至九點在崇華文化藝術館進行。內容包括:一、認識茶文化,二、茶葉茶具面面觀,三、泡茶三要素介紹,四、茶席美學DIY ,五、茶席佈置建構,六、茶俗文化介紹,七、蓋杯泡法教學,八、成果展現。

  初次相遇以茶會友。老師教導學員認識茶文化與特色,探討茶道的內涵與精神。在繁忙課業之中偷得一抹悠閒,沉浸於茗茶芬香裡,滌塵紓壓,陶冶內在涵養與身心靈,達到萬我和諧的感受。透過行茶與習茶過程,體會「定、靜、安、慮、得」的功行。曉得一杯茶湯得來不易,箇中傳遞了種茶人的「苦心」,採茶人的「耐心」,泡茶人的「用心」。天地造化皆因緣起,眾生苦厄,遂生苦物以對治苦心。而茶為上首,常令眾生解脫,清涼自在。

  泡茶學問百家齊放,從茶具的選擇,茶水的用量,泡茶溫度的拿捏,茶湯浸泡時間的多寡,都有遵循的方向。因此,品茶不僅解生理之渴,更可以讓人心靈空明,體會生命中的滋味。除此之外,一杯茶能細細咀嚼出文化,也能喝出一顆道心。從泡茶、奉茶、喫茶的對應當中,學習慈悲心、包容心。唐代詩人溫庭筠說:「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沓冥。」(〈西陵道士茶歌〉)在此情境當中,營造和諧幸福家園道場。

  泡壺好茶,以茶會友,結伴享受素雅悠靜的「茗閒情」,或暢敘心得,促膝交流,作夥分享甘苦,以茶結緣,都令人樂在其中,回味無窮。這個系列講座在老師的引領下,帶我們仔細認識茶道,是相當難得的學習機會。誠摯邀約想了解茶道美學與藝術、提升文化素養與品味的師長同學加入,和我們一同領略茶道內涵豐富,樸實悠遠的世界。(大學部二年級/黃淑鷲報導)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