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教育部對外華語師資認證講座:海外華語文教學現況與展望(碩三/林美珍報導)

教育部對外華語師資認證講座:海外華語文教學現況與展望

  2月24日舉辦的「教育部對外華語師資認證講座」,邀請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系主任、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執行主任兼華語教學學程召集人何昆益副教授蒞臨主講,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海外華語文教學現況與展望」。何老師對於學生的教育方式是「善立志願,用愛教育」,當老師的人應該用愛教育學生,以心傳心,讓學生用心感受,心領神會,師生之間心心交會,所傳的道才能契機入心。老師教之以「道」,除教會學生懂得「尊師重道」,更要學生善立志願。從2013年起,何老師便帶領著學生前往國外慈濟所設立之學校及他校,進行海外合作教學,除了讓學生可以獲得語言文化交流的機會外,更從中體認不同文化與不同語言環境下教學之不易,及教學時可能遭遇的種種困難,所謂「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調整教學方式,便能激發出教學的應變能力與反思,這些「初遇狀況」對於「初教者」而言,是最大的反饋,由此更能確認學生本身對華語教學的熱情與保有初衷。

  慈濟大學具有的團隊特色「學理、實務、威儀、志工、人文」,其中更強調人文的重要;誠如美國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院長克萊頓‧羅斯(Clayton Rose)在《時代雜誌》網站上撰文,強調人文教育對學生透過實際參與學習(實務操做),從中學習到處世原則、獨立觀點與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何老師的觀念與實際操作不謀而合,皆強調人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能提出問題、形塑自己的觀點和信念,學會如何解決問題並建立利他觀念與行動力。所謂利他觀念與行動力,即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人人都肩負著比成就自我更大的責任與義務;也就是說讓學生能認識自己,瞭解自身多元的身分、經驗和背景在社會上能發揮什麼影響力。透過學校安排社會參與的課程(志工服務),透過與在地機構的合作(海外教學),學生能將所學用在真實環境中,提供學生不同的參與管道來服務社會。

  何老師介紹他在這六年來(2013-2018),帶著慈濟大學部的東方語言學系的學生團隊,於暑假期間飛往不同的國度,包括泰國、越南與印尼教授華語與服務學習,並舉例在泰國教學及擔任志工服務時,讓學生有此生難忘的一些經歷,例如到老人院中讓學生實際為長者「浴佛」及操作居家清潔;而泰國的「浴佛」象徵著洗去內心的汙垢,獲得心靈的淨化,顯現出人人本具的佛性。此趟的志工服務為長者洗身及居家清潔,使學生從實做中,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劬勞與為人父母之不易,體認潔淨自身心、口、意念的重要,培養學生悲天憫人的濟世胸懷,認知慈悲濟世的核心價值。另外對於華語教學而言,是為分享文化裡的美好、闡揚教育中真善美的理念,並賦予華語教學學程實習教師對教育的使命感,更期許實習教師以智慧照亮學子之心,承擔教育責任,成為德智兼備之良師。

  除了上述的重要觀念,尚有另一重點,就是透過海外華語教學所建立的口碑以行銷自己,對於真正想成為海外華語教師者將不再只是夢想。在這些前提之下,想成為華語教師會教華語是基本的必備條件,但是教學並非只著重理論,而是應與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學法像甚麼呢?是技術還是藝術呢?有固定的作法或竅門嗎?它是透過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成為存在教師的腦海中的語言教學理念,包括落實理念所採用的種種作法或一定的程序和技巧。最後,老師還談到創造教學機會,期許未來的華語教師們,都能到學校教學、有穩定的收入,這就是從事華語教學的未來教師們必須努力的目標。(碩士班三年級/林美珍報導)

 

捐款助學專區

系統登入